戲才拍了一半,只要攝影組不開工,劇組就安排導演插空剪輯。現代的數碼剪輯比十多年前的機器剪輯方便了一百倍,比四十年前方便了一千倍。四十年前是靠人手攪動膠片機,顯示屏幕好像現在的 iPhone那麼小,剪輯師需要用眼力和經驗去判斷最佳剪輯點,剪完之後放到放映機上去檢查,有問題再把膠片拿出來修改。我入行的時候香港已經在用「史添貝克」,那是數碼發明之前最好的剪輯機,那時候甚至有導演買一臺放在家裏,只為了自己過癮。
膠片剪輯耗時極大,比如一場戲拍了三十個鏡頭,加上供挑選用的重拍,再加上每學嘢啦!!頭配一條聲帶,於是剪輯間掛滿了膠片和聲音磁帶,僅僅找鏡頭就需要花費可觀的精力和時間。每一位剪輯師都配一臺「切片機」,選到剪輯點後,用筆在膠片上畫一下,從剪輯機上把膠片取下來,用切片機切斷,再用膠紙把銜接的鏡頭黏好,放回剪輯機上去。同樣的過程重複用在聲音磁帶上,磁帶裝上剪輯機後,還要與膠片的畫面對口,否則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的情況,比如畫面上的人說:「好吃嗎?」但觀眾只看見他張嘴,聲音卻早了或者遲了。為了讓聲畫同步,又花掉可觀的時間和精力。有時候鏡頭不見了,那一頓好找!這種剪輯方法至今還被沿用,因為省了膠片轉數碼,再數碼轉膠片的過程,所以省錢。剪輯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,現在我們在數碼剪輯間再也不需要與機器搏鬥了,於是精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在創
(Visited 19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