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讀者來信說,很喜歡我從專業角度談電影,他從中學到了知識,增加了欣賞電影的興趣。我也很感謝他的來信,增加了我的信心。《社交網路》提名今年度金球獎,說實話,我覺得這部電影不錯,但沒有太好。故事講發明 facebook的天才大學生怎樣變成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,比較突出的是編劇,劇作者把現在式、過去式、未來式都編在一起,流暢自然,觀眾也容易看得明白。這其實很不容易。電影不同於小說,看不懂可以即時便翻回去看,劇作者把講故事的方式設計得那麼精細又易明,不知道花了多少個年月。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,這都是用生命的年月磨出來的。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氣力在講故事上?因為這種故事沒有太大的戲劇衝突,沒有色情暴力,在編劇手裏剩下的工具,只有一個,叫「懸疑」。為什麼最好的朋友變成敵人?他把這個懸念先放在前面,然後再倒敍原因,觀眾便有興趣看下去。這部電影的編劇技術完美,但主題很窄,便以技術得分。
電影中另一個得分的是角色的塑造。主流電影中的主角,一定要正面討好,要靚仔,但本片的主角人品差,樣又衰,真人都比他靚仔,為什麼要這樣設計?本片是慶祝一個天才的誕生,已經夠正面,如果再把他處理得像孔子,像毛主席,像有遠大理想的國父,便成了一部老土到暈的宣傳片。但編劇也不敢忘了主流電影的原則,在結束前,編劇安排一個人向主角說:「其實你不討厭,你是故意的」,也安排主角想方設法想與女友復合,這都是為了讓觀眾出戲院的時候,嘴裏好過一點。
(Visited 18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