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百萬奪命奇案》在奧斯卡得了很多大獎,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同期競爭片沒有什麼好的,我也有這個感覺。首先是風格不統一,導演從開場的驚慄氣氛開始,一直小心注意在大部份的細節中經營驚慄,效果極其成功,但臨結尾時導演意識到:驚慄片沒有文學內涵,在影評人眼中沒有價值,他自己開始「驚慄」了,於是安排一個莫測高深的夢去自圓其說。這個結尾是導演生硬地貼上去的。
從那個把錢捲跑的角色被打死開始,劇情顯得生硬及說,中心離不開「靠毒品發財的人不得好死」的思路,很正確,但很腐朽,還把一直經營的氣氛破壞了。這戲面沒有一樣元素是新鮮的,主題,包括毒品的主題及導演生硬加上去的「主題」,人物塑造,包括那個得獎的,極惡的殺手。那個殺手的構思,明顯來自科幻片中無堅不摧的機械人加上《 Pulp Fiction》中對殺手的處理手法。
同期的電影中,我最沒有觀賞意願的是《 Juno少女孕記》,但最大的驚喜,竟然最後來自這部電影。比起《2百萬奪命奇案》,這面一切都是新鮮的。最令人擊節的,是電影中每個角色在事情發生之後的態度:一個中學生懷孕了,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對待?電影本身對這個事情所抱的態度也一樣很清新,它很包容,但是沒有縱容,到了最後它也鼓勵中學生應該做適合自己年紀做的事,但它不說,不矯情。它得不到更大的獎,是因為影評人通常不喜歡喜劇片。
(Visited 25 times, 1 visits tod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