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October 2010

秋葵治療糖尿病

這裏有一個老番用的糖尿病偏方,應該是起源於印度,古老的印度也有很多偏方。這個偏方超級簡單:秋葵泡水。秋葵在香港的超市和街市都有賣,外文叫「 Bhindi」,又叫「 Okra」,又叫「 Lady Finger」。方法:新鮮秋葵(不要煮)兩隻,去頭去尾,切片,室溫開水一杯(不要熱水,不要冰水,把沸騰後的水涼至室溫),將秋葵放入開水中泡一個晚上,第二天早晨,濾渣後空腹飲用,兩個星期後血糖開始下降。有服用胰島素好幾年的患者,飲用秋葵水幾個月後就停止了服用胰島素,但仍然堅持飲用秋葵水。這個過程,請在醫生的監督下進行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國,預防勝於治療,老番有以下的研究結果,原載美國《預防》雜誌:吃肉之前多吃醋拌涼菜;即使超重二十磅,只要減掉體重的百分之五,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百分之七十;每天走路三十五分鐘,減低患糖尿病風險百分之八十;多吃粗纖維(即高纖維)食物;一周吃快餐食物不超過兩次,否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降低一倍;火腿及香腸一周不可進食超過五次,否則危險增加百分之四十三,罪魁禍首是食物添加劑;少肉多菜;肉桂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,肉桂粉可以混在咖啡或蜂蜜裏飲用;睡眠不足六小時,糖尿病犯病的風險增加一倍,但超過八小時,危險增加三倍;工作前先進行三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少壓力,長期壓力過大會導致血糖升高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養生之道 Tagged with:

通便、腳痛、牛皮癬

我介紹的吞水提肛法,本來是為了防止老年時吞嚥困難,有一位陳釗炎朋友來信說,練習這個方法讓他與老伴解決了排便的問題。信上說他年屆八十八,老伴八十四,老伴三四天才排一次便,而且要很用力才排出一點,先後服用中西藥,但都只是在服藥期間有效。他自己雖然天天通,但不多,也需要很用力,所以都很辛苦。自從練習吞水提肛法後,老伴開始日日排,雖然不多,但也不需要太用力,他自己在日日通的基礎上,現在不但不需要再太用力,而且可以排出很多。這位老先生很高興,我也很感激他不怕麻煩寫信來,為有需要的人分享寶貴的經驗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 Tagged with: ,

《劍雨》

《劍雨》是好戲,是近年來,武俠片中最精彩的一部。它詭異,令人想起古龍在巔峰時的作品;它在愛情中攙和的仇,又讓人想起金庸小說中的代表作;它對情色的運用,叫人想起邵氏在最輝煌的時候,武俠片中少不了的幾招撒手鐧。總之,自有武俠片以來,所有成功的因素,它都包羅在內。你說它是雜碎,但它卻烹飪得完全到位,它沒有創新的野心,但是有傳承的光輝。片中的動作場面新穎,董瑋不愧是大師傅,在武打動作已經千篇一律的時候,他仍然可以創新。在他的設計裏,武打動作充滿了造型美和動感美,把武打場面提升到一個新的美學層次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國家怎麼想

搞政治的人與做導演的人是兩種性格。搞政治的人,真正的意圖藏在內心,而做導演的人,卻會注意到一些蛛絲馬跡,從而推斷對方在想甚麼。編劇與小說家都這樣思維,這叫編故事。近日,中日之間發生很多事,我們隨便說說,權當編故事。釣魚台撞船事件後,中方停止兩國高級官員的會面,但兩國總理卻在某場合「意外」碰見,場中佈置「意外地」適合元首們會見,也「意外地」有繙譯在場。儍豬才相信這是個意外。中日之間,政府向來有默契,採取的是亞洲人獨有的暗示文化,而骨子裏是認定了要相互給面子。詹船長被日方扣留,船長的祖母「適時地」病危,又「適時地」去世,這是中方為了給日方一個下台的機會,讓對方可以憑人道主義的藉口放了船長,這樣,雙方政府都對人民有了交代,自己也顧全了面子。中國在外交方面一直都很講究策略,這個態度,從延安時代已經開始。如果詹船長的祖母真的去世,他踏上國土的第一件事,應該是披麻戴孝去墳前拜祭,以忠孝之情抒保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蓮花杯與人字拖

很久沒有聽人說「蓮花杯」了。蓮花杯就是紙杯雪糕,分大杯的和小杯的兩種,價錢忘了。吃蓮花杯是一個幸福的回憶,能夠吃得上大的,是幸福加幸福,如果現在也這麼容易滿足,世界就太美好了。還有更大的包裝,叫做雪糕磚,包裝很簡陋,只是粗糙地包在一張硬紙皮裏,打開的時候一定會把紙盒拆爛。講起雪糕磚眼前就浮現這樣的畫面:雲呢拿與巧克力混合的味道,一格奶白色,一格巧克力色,巧妙地珠聯璧合結成為一塊美味的雪糕磚。牛奶公司有流動的雪糕單車,單車頭是一個大冰箱,平日裏,好像魔鬼的使者一般,或停放在學校門口,或停放在騎樓底。那時候,除了雪糕、雪條,還有一種叫「啫喱」,裝在類似避孕袋的東西裏,當然那時候不知道有避孕袋這種惡物,所以,津津有味吮食的時候,也不會影響胃口。至於汽水,除了可樂與百事,還有類似味道的沙士與歌喇,橙汁汽水有綠寶,綠寶的瓶子比起別的牌子纖細。喝汽水一定會配一支麥管,麥管是紙筒外面包一層蠟。後來學會了不用麥管,直接仰起頭把汽水倒進嘴裏,那是追求形象的酷,是受了班裏的調皮小朋友影響,也是溝女的開始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今夕是何年?

國慶期間翻閱歷史,讀到乾隆六下江南,眼前出現的竟然是毛澤東專列南下的畫面。當年,各地幹部要迎合毛主席大躍進的理念,為了營造繁華景象,為自己的官運鋪路,幹部命令農民把禾稻割下來,硬插在鐵路兩邊的稻田中,毛從列車上望出去的時候,「只見稻穀千重浪」,這還不夠,還要強調社會主義農業產生了奇蹟:濃密生長的稻子上面,竟然還可以穩坐一個嬰兒──這是一張在五十年代非常出名的照片。毛主席自己是農民出生,馬屁精們創造出來的大話,他居然會相信。乾隆六下江南,在影視節目中成為流傳千古的風流逸事,這正是皇帝自己相信的,也是他希望歷史所記載的。當時,在運河兩岸搭了無數戲臺、彩棚,沿河排列無數彩船,乾隆自己龐大的龍船後面,隨行船有一千多艘。逆流而上需要縴夫,為船隊拉縴的青壯男女民工有好幾萬,美其名為「龍鬚縴」。拍馬屁是個比賽,揚州商人得了冠軍,他們居然把大街小巷都鋪上錦氈,道路兩邊掛滿綢帳,開湖堆山做城市化妝工程。在皇帝的行宮裏,痰盂是用銀先打成絲,再鏤嵌而成,其他的可想而知。乾隆南巡後,有官員為百姓訴苦,說皇上每到一處巡幸,地方官一味奉承,侵害百姓不淺。乾隆大怒,官員或被貶,或被充軍戍邊。毛主席何嘗不是恨死說真話的人,而且手段比乾隆更甚。開國61年,維港夜空漫天煙花,一個煙花一個朝代,今夕是何年?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馬可波羅的時代

今天的人生活在快節奏中。知道馬可波羅當年怎麼去中國的嗎?波羅家的中國先行者是馬可的父親與叔叔,兩兄弟在1260年出發,從新疆地區進入中國,到了上都見到忽必烈的時候,已經是公元1266年。忽必烈很喜歡他們,反過來委託兄弟倆代表天朝出使羅馬教廷,請教皇派一百名精通天文地理、藝術音樂的傳教士來中國。兄弟倆又過了三年才回到威尼斯,大哥的老婆已經去世,家中走出一個十五歲的少年,這時,馬可波羅才正式登場,父親去中國的時候,他才五六歲。拿着蒙古大汗的書信,波羅一家等着覲見教皇,可是在那時候,時間是那麼的悠長,老教皇剛好去世,新教皇選了兩年還沒有結果。這三人只好先去中東耶路撒冷,在耶穌的聖墓前去取長明燈的聖油,這是答應要送給忽必烈的禮物。這年是1271年的夏天。即使是這樣的辛苦,這三人都沒有用地溝油代替聖油,可能只憑這份真誠,耶穌便保佑了他們,讓他們在以後的磨難中活了過來。後來,在第二次從中國回義大利的途中,他們一千人的船隊在海上歷險超過兩年,上岸後,只剩下十八個活人。新教皇好不容易選了出來,三人又從中東折回羅馬,教皇高興之餘,卻也只能派出兩個傳教士,因為沒有人敢去。派出去東征的這兩位傳教士也遠遠比不上唐僧,路才走了一半,聽見前面打仗,就退了回去。當年如果有一百個用科學武裝起來的羅馬傳教士到了中國,大概天主教早就成了中國的國教。三年後,波羅一家到了中國上都,馬可波羅得寵,在忽必烈身邊做了大官,三個人在中國住了十七年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想肥想瘦一招搞掂

一個成年男人每天需要大概75克蛋白質,女性65克,已能基本滿足需要。問題:這些蛋白質代表多少食物? 一塊撲克牌大小煮熟的瘦肉含30-35公克的蛋白質。一杯(電飯煲用的一杯)未經烹飪的藜麥含24克完全蛋白質。半杯各式豆類約含有6-8克。兩隻雞蛋含14克。(以下以100克為單位)一塊未經烹飪的魚約含18克(一隻雞蛋大概重50克,100克的魚大概兩隻雞蛋重量)。雞翅膀含19克。雞肉含25克。海參含16.5克,和海蝦差不多。 所以一天吃兩塊魚,或者一塊像撲克牌大小的肉,或者三隻雞蛋重的雞肉,一杯藜麥,一些豆子,加上少量來自於蔬菜水果和飯,就可得到大約60-70公克的蛋白質,甚至足夠一個體重60公斤的長跑選手所需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健康專題, 食療匯總, 養生之道 Tagged with: , , , , ,

紅樓疑案

《曹雪芹》如果是部電影,應該怎樣結束?還是1763年,夏天,北京郊區流行豆疹,曹雪芹唯一的兒子被傳染,那時候,出豆疹要吃牛黃、珍珠等貴重藥品,曹雪芹哪裏有錢去買藥呢?曹雪芹日夜陪在病兒身邊,不知道是在等他一天一天活過來,還是等他一天一天走向死亡。當他自己還是兒子的年紀的時候,他正在安享曹家的顯赫,甚麼牛黃、珍珠,晴雯要是給他端來,他一不高興,說不定就用扇子給打了,珍貴的藥潑了晴雯一身,那條裙子還是黛玉賞給她的,一次都沒有下過水。細瓷花碗碎了一地,差點沒嚇着跟着晴雯進來的薛寶釵。坐在病兒身邊的曹雪芹,這時候已經把《紅樓夢》寫到了八十回,書中的人物也已經和他相陪了十年,現實和小說,現在和過去,其中殘酷的對比,是否會讓他在兩個世界中進出的時候,產生亦夢亦真的幻覺?他的孩子終於在秋天病逝,曹雪芹頂住了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悲傷,可是頂不住命運的折磨,不久後,他自己也染上豆疹,在除夕的鞭炮聲中,他寂寞地離開了人間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 Tagged with: ,

港台的「一念之間」

港台最近在翡翠台播出家庭實況劇「一念之間」,逢星期三晚七時正上演,裏面的故事都改編自社會周遭發生的真實個案,主題包括家庭暴力、疏忽照顧兒童、離婚家庭、語言暴力、自殺、虐老、互聯網文化與兒童性侵犯等社會問題。為什麼叫一念之間?監製陳曼儀說:「……一家人同枱食飯,往往於一念之間頓變紮馬打對台」。這一組節目是與社會福利署共同製作的。我看了前面幾集,頗為震撼,真實感迫人而來。陳曼儀是位資深監製,她與眾導演及編劇一起,把一些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段編排得劇力萬鈞。難得的是一眾演員,每一個都演得那麼好,那麼樸素真實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文章分類

October 2010
S M T W T F S
 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
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