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April 2011

落枕、運動、紅糖薑

劇組的同事接連幾位都睡覺落枕,香港俗稱「瞓矮頸」,我明明記得有個療法專門治療落枕,那是我在蘇州拍戲的時候學的,但怎麼都想不起來。劇組的同事在休息的時候不時會來問病,我覺得很不好意思,我只會介紹一些人家的成功經驗。同事中有一位外形精幹的帥哥,剃一個光頭,每天上班前都用鬚刨剃一次髮根,他竟然有糖尿病,我覺得有些意外,因為他並不胖。他平日裏控制糖尿的方法是做運動,只此一招,也不吃藥。「如果每天運動,糖尿一定會降下去,」他說,「現在每天開工,不能運動,糖尿又上去了。」曾經有位讀者來信說過,糖尿病越來越嚴重後,他索性辭了工,每天運動六小時,對控制糖尿十分有效。糖尿病患者要長期堅持食療,加上運動,不論是毛茄方還是苦瓜方,如果服用一段時間後醫生說糖尿值已經恢復正常,食療還是要堅持,也要堅持運動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健康專題, 健康知識, 食療主義, 食療匯總, 養生之道 Tagged with: , , ,

毛毛細雨中說酒

「未食五月糉,寒衣不入籠」,四月的一天早上,我們在中環高等法院前的廣場拍戲,天陰冷,下着毛毛細雨,我剛到現場,劇務就送過來一撮香,讓導演為劇組的工作順利而祈福,其他組員要是願意的話也可以隨喜。這是每天開工前的規矩。從前拍戲都只在開工的頭一天燒一枝香,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每天都燒,我也就當從俗了。劇組成員中有因為信仰不同而不參加燒香拜神的,也當然從便,不會強迫任何人。我雖然是佛教徒,但不論走進那個教派的禮堂都鞠躬,對我而言,這是禮貌。「入屋叫人、入廟拜神」,尊敬自己的父母與信仰,也要尊敬人家的父母與信仰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如果叫你去試鏡

電影中需要一位年輕美麗有身材有魅力的女星,有一位在國際上贏了大獎的漂亮女生來見,我們為她試鏡,在劇本上挑了兩場,讓她即場扮演。角色的要求是一個有社會閱歷的職業女性,這一天,她穿了一身像去郊遊的衣服,本身年紀又輕,怎麼看都不像個 OL,女孩子化妝後會顯得比較成熟,她也沒有化妝,劇本中的角色性格表面很陽光,其實有些城府,說話帶一點兒心眼,前來試鏡的女孩很開朗,表演的時候把自己單純的一面全盤帶了進去,結果,雖然我很想用她,但最終還是因為她不符合角色要求而只能放棄。事後我想,如果她的經理人在事前多與我們的劇組溝通,問清楚角色的要求,讓她稍微做些準備,起碼在外型上與職場女性接近一些,化一點妝,讓她在進入角色的時候多一分助力,這樣對一位新人是否更有幫助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鯉魚門之夜

我們在鯉魚門出外景,有個老酒鬼在我身後一杯接一杯地喝,把我饞得口水流了一地,無奈,開工不喝酒,只好和他敘酒,這場對白是這樣開始的,我嗅到一陣酒味,「什麼味道?」我隨口問副導演。「五加皮。」有個聲音說,我回頭看見一個老人指着他旁邊另一個老頭:「這是個酒鬼,一天不喝酒就會死。」被人叫「酒鬼」的老頭雙眼渾濁,明顯是喝壞了肝。兩個老頭都圍在我身後,欣賞郭天王和楊天后的真人秀。我咂咂嘴問酒鬼老頭:「你喝的是什麼酒?」酒鬼答道:「從前喝米酒,每天喝兩瓶。」我驚呼:「哇!好酒量!」酒鬼訕訕地說:「後來喝出了病,腿都不能動了,現在改喝藥酒。」「每天喝多少?」「一瓶,大的!」我屈指替他算了一下,只是喝酒,一個月的花費已經一千好幾百。「那可不是嘛!你們要付我費用,你們用了我的電。」酒鬼說。「那當然。」我應着。他又問:「誰是導演?」一般人只知道拍戲有「導演」,所以,出了事一定找「導演」,每逢這個關鍵時刻,「導演」一定隱身不見。我指了一下製片組那個負責聯繫場地的小姑娘:「她就是導演,有事找她,要錢也找她!」記得很多年前,有個劇組得罪了勢力人士,勢力人士找「導演」,製片組的「導演」也是個女孩,她為劇組出頭頂罪,被硬灌下一瓶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天人合一靠自強

有時候出外景,會為了「搶光」而出現一個緊張興奮的場面。通常是太陽過了三四點之後西斜的速度就加快了,四點以後的陽光越來越漂亮,本來在頭頂的光變成了測光,臉上五官的輪廓都被勾勒了出來,衣服上的褶皺也變得立體,到了五點,陽光更加柔和,頭髮和皮膚被夕陽鍍上一層金黃的光暈。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,為了盡可能地收納大自然的贈予,我們便要「搶光」,這時候,全劇組的人走路都是用跑的,說話都是用喊的,人人無比亢奮,演員也激動起來,旁觀的路人也會被感染,昨天在上環的街道我們就上演了這樣的一幕,城城被現場的氣氛逗樂了,在一旁故意扯着嗓子「嘿嘿呵呵」地起哄。我們這一路來上天都十分眷顧,基本上需要陰天的日子不會出太陽,等到需要太陽的鏡頭,明明整個上午連中午都是陰天,可是待攝影機的三腳架剛一擺好,太陽就徐徐地出現在我們的鏡頭前面。記得那一個鏡頭是強調柏油地被曬得滾燙,地氣被烤成水氣騰騰上冒,本來只打算無論如何按計畫先拍了再說,可沒有想到上天那麼幫忙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郭富城的演技

這一天拍年老後的郭富城走過廣場,他一身西服,十足一位在中環上班的大班。我認為他演得很精彩。鏡頭拍好之後,他走過來看回放,看畢,他說希望再拍一條,「身體的語言顯現不出年紀,也顯現不出心中壓力。」提醒演員入戲向來是導演的責任,演員為自己提要求,這不多,有時候一再重拍,反而會令表演越來越生硬。但是城城很自信,他很快領悟到問題所在,然後在重拍中有即刻的提升。有時候他看過回放,會說這個演法之前自己已經做過,他還想做一些沒有試過的演繹,果然他每次都能在表演裏增加眼神和身體語言的複雜內容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拍電影就是等

我們拍戲的時候現場收音,演員的衣服下藏着麥克風,收音師與導演各有一副耳機,有了這個機關,有時候就會無意聽到一些悄悄話,不過稍微有些經驗的演員都不會犯這個可笑的錯誤,一些年輕演員就不好說了。有一位年輕演員與另一位年輕演員吐苦水,說拍戲再辛苦,時間再長也不怕,最怕就是等,有一天他等了六個小時,他說。另一位年輕演員說,她早上九點已經來化妝,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才輪到她的戲。等,真的很熬人,但在拍攝的過程中,等,其實是工作的一部分,從大明星到導演,誰都要等,鏡頭是一個一個拍的。拍攝之前,演員到現場先與導演走一遍戲,揣摩角色的心理過程,討論台詞後的潛台詞,在演員走戲時,導演與攝影師決定攝影機的位置,就是所謂的場面調度,然後演員去化妝,燈光師開始佈光,收音師指揮助手擺放話筒,美工道具完善擺設,每一個細節都是人工操作,都需要時間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不用膠片的時代

戲才拍了一半,只要攝影組不開工,劇組就安排導演插空剪輯。現代的數碼剪輯比十多年前的機器剪輯方便了一百倍,比四十年前方便了一千倍。四十年前是靠人手攪動膠片機,顯示屏幕好像現在的 iPhone那麼小,剪輯師需要用眼力和經驗去判斷最佳剪輯點,剪完之後放到放映機上去檢查,有問題再把膠片拿出來修改。我入行的時候香港已經在用「史添貝克」,那是數碼發明之前最好的剪輯機,那時候甚至有導演買一臺放在家裏,只為了自己過癮。 膠片剪輯耗時極大,比如一場戲拍了三十個鏡頭,加上供挑選用的重拍,再加上每學嘢啦!!頭配一條聲帶,於是剪輯間掛滿了膠片和聲音磁帶,僅僅找鏡頭就需要花費可觀的精力和時間。每一位剪輯師都配一臺「切片機」,選到剪輯點後,用筆在膠片上畫一下,從剪輯機上把膠片取下來,用切片機切斷,再用膠紙把銜接的鏡頭黏好,放回剪輯機上去。同樣的過程重複用在聲音磁帶上,磁帶裝上剪輯機後,還要與膠片的畫面對口,否則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的情況,比如畫面上的人說:「好吃嗎?」但觀眾只看見他張嘴,聲音卻早了或者遲了。為了讓聲畫同步,又花掉可觀的時間和精力。有時候鏡頭不見了,那一頓好找!這種剪輯方法至今還被沿用,因為省了膠片轉數碼,再數碼轉膠片的過程,所以省錢。剪輯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,現在我們在數碼剪輯間再也不需要與機器搏鬥了,於是精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在創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殖民時代的《早報》

《百年浮城》電影牽涉到香港的歷史,其中一段戲講到戴卓爾夫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摔跤,劇本中的要求是《南華早報》圖文並茂地報導了這則新聞。這是一個很容易製作的道具,我們的美工道具部門勝任有餘,所以我也沒有太放在心上。拍攝那天,道具組把1982年9月25日的《南華早報》放到了鏡頭前,頭版頭條是:「戴卓爾夫人失去了香港,摔倒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。」文字旁是那張有名的摔跤照片,一切都很正常,我漫不經心地掃了一眼《南華早報》的名字,赫然發現報紙的名字竟然叫《華東早報》!香港哪來的《華東早報》?旁邊的美工組同事馬上解釋:1982年9月25日的《南華早報》根本沒有報導戴卓爾夫人摔跤的意外,那張世界有名的摔跤圖片也沒有被刊登。《南華早報》在殖民地時代是親英的,媒體護主,只報導了首相訪華,其他尷尬的、有損國家領導人形象的負面新聞便為主護短,自我審查掉了。我對西方人的瞭解又多了一點,他們的文化也並不比我們少了虛偽,只是他們暗着來,我們明着來。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燈光師迪迪

二十年前,迪迪響應媒體的呼籲,給一位老婆婆捐了五百塊錢,為她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,媒體安排他去探望老婆婆,當他走進老人狹窄的房間,看見孤獨的老人張着沒有牙的嘴,全神貫注地欣賞電視節目時,他的眼淚不受控制地往下淌。迪迪是我們劇組的燈光師,負責和攝影師一起為每一個畫面佈光。電影是體力活,做燈光師的首要條件更是膀大腰圓,因為每一臺照明燈都極重極大,加上金屬的燈架,少吃一碗飯都抬不動,可是前幾天傍晚快吃飯的時候,我聽說迪迪已經絕食了二十九個小時,原來他參加了「饑饉三十」,他從前一天下午兩點就開始絕食,再過一個小時就滿三十小時。第二天我問他為什麼參加這個活動,他說,自從幾年前父親去世,他整個人都改變了,心柔軟了很多,而且很容易被感動流淚。迪迪的外形絕對不是一個「感時花濺淚」的柔弱書生,由於工作的壓力,攝影組成員大多會講髒話,連我自己有時候都會爆粗,燈光組又是爆粗中的最甚者,所以迪迪的「性情轉變告白」馬上引來眾人一陣爆笑。有同事奚落:「這是因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!」迪迪不怒也不分辯,我聽見他「嗯」了一聲後繼續說:「後來我聽說大陸一些地方連乾淨的吃水都沒有,於是我就去捐井,每開一個井貳仟元,我一年捐一個。」… 繼續閱讀
Posted in 生活雜文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