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鵲和烏鴉,我在香港沒有見過幾次。可聽外母說,她小時候在家鄉常常見到這兩種鳥,喜鵲是報喜鳥,烏鴉是報喪鳥。「樹上喜鵲叫喳喳,貴客就要來我家;屋上喜鵲叫喳喳,嫂嫂要生胖娃娃。」她至今記得這首兒歌。老人家說,農曆七月七日是天上的鵲橋會,牛郎和織女這天要跨越銀河團聚。在鵲橋會的七天前,喜鵲就動身飛去很遠的天邊。到初七那晚,喜鵲用鉤子一樣的嘴牢牢鉤住同伴的脖子,一隻一隻連在一起,用身體為牛郎織女架起鵲橋。月亮升起,牛郎挑着擔子,一頭裝着孩子,一頭裝着送給織女的禮物,走上鵲橋與妻子相會。「奇怪得很,」外母說,「每年七夕節那陣子,還真的看不見喜鵲。」喜鵲都跑去架橋了!大概喜鵲到了七夕會窩起來吧?喜鵲的生活習慣造就了這個代代相傳的浪漫故事。七夕一過,外母的婆婆就叫她仔細觀察:「喜鵲的脖子會變得光禿禿的,還會看見紫紅色的傷痕。」這是與喜鵲的鉤子嘴有關吧?可是七夕過了好久還是不見喜鵲的影子,「兒時的我猜想,喜鵲一定嫌掉了羽毛不漂亮,藏起來了。」外母臉上籠罩着回憶的柔光。
至於烏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。老人家從來不讓小孩學烏鴉叫,不然「嘴巴會變臭」,小孩覺得這個結果很嚴重,果真都不敢。「烏鴉叫,禍事到」,因為這種不吉利的鳥兒叫聲是拖長的「哇—」,所以大家又叫牠「惱哇」。其實烏鴉是益鳥,人們心情不好,用牠出氣。
(Visited 46 times, 1 visits today)